吃完早餐就想大便嗎?這可能是胃結腸反射。讓營養師簡單告訴你什麼是胃結腸反射。

吃完早餐就想大便嗎?這可能是胃結腸反射。讓營養師簡單告訴你什麼是胃結腸反射。

營養知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個經驗,早上起床,早餐開始吃沒幾口,就突然有便意而想上廁所?這個狀況在我家兩個兒子麵糰麵金身上都非常明顯。通常麵金喝完早餐的牛奶(200mL他大概1~3分鐘就喝完了)後沒多久就會大便,麵糰則是吃早餐吃到一半就會說「我要大便!」然後跑去廁所。而我前陣子才偶然知道這個現象其實有一個專有名詞:胃結腸反射。知道之後用原文搜尋我以前的教科書,發現裡面沒有,突然放心不是自己沒學好,哈哈哈~

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是什麼?

胃結腸反射是一種生理性反射,負責在進食後調控下腸胃道的蠕動功能。由於胃結腸反射的作用,當食物進入胃部並引起擴張時,結腸的蠕動會隨之增加。肌電記錄顯示,大腸內的胃結腸反射會在進食後數分鐘內引發電活動的尖峰。胃結腸反射會啟動並調控整個結腸內的複合位移運動(migrating motor complexes)。這些複合位移運動在消化過程中以週期性方式運作,可分為四個階段。

這些階段的調控是多因素的,涉及神經、機械性及旁泌作用的調節物質。多種神經胜肽被認為是此反射的潛在調節因子,包括膽囊收縮素(cholecystokinin)、血清素(serotonin)、神經降壓素(neurotensin)以及胃泌素(gastrin)。已知並被研究的三個調控中心包含肌源性調控、荷爾蒙調控與神經調控。
在消化的階段性反應中,乙狀結腸是受到最大影響的區域,其表現為一連串週期性的收縮與放鬆,以將食物向遠端、朝向直腸推進。這些收縮由肌神經叢(myenteric plexus)產生,並由外肌層(muscularis externa)執行。當食物進入直腸並造成壓力上升時,胃結腸反射會促進透過排便來排出直腸內的內容物。

胃結腸反射的機制

當食物進入胃中時,透過牽張受器、神經胜肽以及腸神經系統所引發的一連串協調反應會啟動胃結腸反射,進而提升結腸的蠕動性,以騰出空間容納更多食物。複合位移運動(migrating motor complexes)透過緩慢的電波與伴隨電活動增加的尖峰波(spike waves)來推動食團,這種機制與胃與小腸推進食物的方式非常類似。

大腸也會產生更強、更頻繁的收縮,稱為「質塊運動」(mass movements),這是對來自胃部機械性牽張受器訊號以及小腸中消化產物的反應。這些質量移動由腸神經系統所調控,並在橫結腸與左側結腸最為活躍,有助於將食物推送至直腸,準備排便,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進食後常會產生便意。

小結

胃結腸反射在早晨及餐後特別活躍。善用這項生理機制可作為改善便祕的策略。特別是對於兒童與高齡患者而言,養成每天早餐後立即如廁的習慣,有助於建立規律排便喔!也可以試試看在早餐時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胃結腸反射更上一層樓!

 

延伸閱讀:便祕問題好困擾!生活習慣要怎麼調整才能改善便秘?讓營養師來告訴你!

 

參考資料:
Malone JC, Thavamani A. Physiology, Gastrocolic Reflex.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5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49888/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