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你看過的浮誇廣告#3:什麼都不用做,吃這個就可以瘦7公斤!?瘦菌減肥是真的嗎?營養師來分析。

那些年你看過的浮誇廣告#3:什麼都不用做,吃這個就可以瘦7公斤!?瘦菌減肥是真的嗎?營養師來分析。

浮誇廣告

圖、文:呂孟凡 營養師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觀看YouTube影片的時候就很容易被一則廣告觸及,廣告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劇情不外乎與愛情有關,從富少爺與窮女孩、師生、到BL、外遇等等,各種誇張的組合與故事應有盡有,反正內容不外乎女主角原本胖胖的所以人生不順,變瘦以後就豁然開朗。雖然相當不認同廣告中這樣偏差的價值觀,但常常會不知不覺把廣告給看完…(想知道故事到底多荒謬)

廣告中主打:”用吃的減肥,不須辛苦控制飲食和運動也能輕鬆變瘦!”,並表示其實人體內含有瘦菌以及肥菌兩種腸道細菌,擁有較多分解脂肪的瘦菌的話,就可以成為吃不胖的體質;相反則會越吃越胖,甚至為了增加可信度,還提到相關研究曾經發表在著名的國際期刊Nature。強調只要吃了他們的產品,讓體內的瘦菌來幫忙分解脂肪,就可以輕鬆減七公斤。

但是,真的有這麼好康的事情嗎?讓我們來看看研究怎麼說。

雖然大部分小鼠腸道內的菌像是獨一無二的,但小鼠與人類腸道內的微生物在分類上非常相似,都是以厚壁菌門(Firmicutes)與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佔最多數。研究發現,有肥胖基因的小鼠與較瘦的小鼠腸道內的微生物比例不同:肥胖基因小鼠比起較瘦的小鼠,擬桿菌門細菌的量減少50%;厚壁菌門的細菌量則上升(Ref 1)。從這篇研究之後,越來越多的研究專注於腸道內厚壁菌門與擬桿菌門比率(Firmicutes/Bacteroidetes ratio; F/B ratio)與肥胖之間的關係,大多是認為F/B比率越高則與肥胖相關(也就是厚壁菌門的比例越高則與肥胖相關)。然而一篇2020年發表的文獻回顧表示,這類研究結果中其實存在著許多矛盾,會導致這些矛盾的原因很多,包括:在樣本處理以及DNA序列分析時使用的方法不同可能會導致解釋上的偏差,在選擇受試者的時候可能就出現了偏差,更具體來說,這些研究並沒有考量到這些受試者平常的生活習慣也會對腸道菌叢組成產生影響(Ref 2)。

2006年一篇轟動全世界(也是文章一開始的廣告中提到的文獻),發表在Nature期刊的研究則發現,將”與肥胖相關的微生物群”植入無菌小鼠的體內後,這群小鼠從飲食中獲得能量的能力上升;且與”植入瘦鼠體內微生物群”的無菌小鼠相比,牠們增加了較多的體脂肪(Ref 3)。上述實驗中的技術稱為:糞便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這種技術的發明,是為了改善遭到破壞的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在過去的幾年,這項技術主要被應用於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而近幾年來也發現糞便微生物移植對這種感染症的療效還不錯(Ref 4)。由於動物實驗已經發現腸道微生物菌叢與肥胖之間的確存在關聯,學者們就開始想在肥胖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身上植入健康人腸道內的菌叢,看是否可以改善症狀,然而至今為止,未有證據顯示光是靠糞便微生物移植就可以有效治療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

一篇2019年發表的系統性文獻回顧就想探討糞便微生物移植對於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的影響(Ref 4),經過篩選之後,最後只留下三篇符合條件的研究,三篇研究的基本資料如下:

Vrieze et al.以及Koote et al.的研究發現在糞便移植後6週,移植組的週邊胰島素敏感性有上升,兩個研究都進一步分析肝臟的胰島素敏感性,但沒有發現顯著差異。Koote et al.發現在第六週,移植組的糖化血色素顯著低於安慰劑組,但是這篇研究追蹤到18週後,兩組無論是胰島素敏感性以及糖化血色素就都沒有差異了。而這三個研究中,糞便移植對於受試者的飯前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沒有顯著影響。Vrieze, et al. 以及Kootte, et al也證實了糞便移植的六週後,移植組與安慰劑組的BMI沒有顯著差異。

那吃廣告中說的益生菌會有效嗎?

廣告中引用的Nature文獻用的方法並不是讓小鼠吃益生菌,而是糞便微生物移植,而且受試者是小鼠而不是人類,後面提到的幾篇人體試驗看起來成效是沒這麼大的,那麼,直接移植都沒效了,用吃的會有效嗎?我自己是覺得不太可能。

廣告中提到瘦菌以及肥菌,可能會讓人誤解瘦菌以及肥菌各是兩種腸內菌,瘦菌多就容易瘦,肥菌多就容易胖,但實際上腸道內的細菌中並不存在任何叫做瘦菌或肥菌的微生物。前面有提到過,人體的腸內菌由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為主,更具體來說,這兩個菌門的微生物占總群落的 90% 以上,剩下的包括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以及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Ref 2)。前面提到,肥胖的個體腸道內F/B的比例會上升(厚壁菌門多;擬桿菌門少),而有研究發現,進行限制熱量的飲食介入後,受試者在體重減輕的同時,腸道內的F/B比例也會變動,擬桿菌門的比率會上升(Ref 8)。由於現有研究證據顯示,厚壁菌門越多似乎與肥胖相關,我們就姑且解釋:廣告中提到的肥菌是泛指厚壁菌門的所有菌,而瘦菌是泛指擬桿菌門的所有菌好了。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這則廣告產品中標示有的五種菌:羅伊式乳桿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腸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雷特式B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其中,羅伊式乳桿菌、腸膜明串珠菌、嗜酸乳桿菌、乳酸片球菌都屬於厚壁菌門、雷特式B菌屬於放線菌門。我自己查資料前也沒有料想到是這樣的結果,阿不是說要讓腸道內多點瘦菌嗎?結果你產品挑的菌五種有四種是厚壁菌門,剩下的一種還不是屬於擬桿菌門而是放線菌門…這真的是太扯了…並不是說這五種益生菌不好,它們當然也有各自的好處,但是目前看起來真的跟減肥沒甚麼直接關連。

結論

關於肥胖的人體內的F/B比率比較高這件事,我的想法其實跟第二篇參考文獻中的學者蠻相似的。大家看到廣告可能會認為:「啊!我會這麼胖原來是因為腸道內的細菌出了問題,我就是肥菌太多瘦菌太少才會胖的!」但是實際上有沒有可能是把因果給顛倒了呢?其實是因為不良的生活跟飲食習慣,造成體重增加,進而導致腸道內的菌叢比例失衡?

大家看到廣告中強調:「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減重!」是不是就腦波一弱,想拿出神奇塑膠片來給他刷下去了?說到底就是因為覺得飲食控制加上運動太辛苦,所以想要試試看可以不勞而獲的減重方法。這樣的廣告行銷方式確實是很吸引人呀,要是我不是營養師,沒有查文獻的技能,可能也會很想給他買下去。

吃一種產品就可以讓腸道內菌向比例改變,我自己認為是不太可能。不過在查文獻的時候確實也有查到部份益生菌應用在減重上是有效果的,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並不是單純因為讓體內瘦菌變多肥菌變少,但這部份不在這篇文章做討論(不然又要變成一篇論文了),未來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最後提醒大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想要成功減重的話,正確的飲食控制加上運動雖然不是最快速的方法,但一定還是最健康的方法,我自己從高中以後也都走在體重控制的路上,與大家共勉之!

 

減重相關文章:減重一定要早餐吃得最豐盛;晚餐吃得最少嗎?

 

參考資料:

  1. Ley, R.E.; Backhed, F.; Turnbaugh, P.; Lozupone, C.A.; Knight, R.D.; Gordon, J.I. Obesity alters gut microbial ecolog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5, 102, 11070–11075, doi:10.1073/pnas.0504978102.
  2. Magne F, Gotteland M, Gauthier L, Zazueta A, Pesoa S, Navarrete P, Balamurugan R. The Firmicutes/Bacteroidetes Ratio: A Relevant Marker of Gut Dysbiosis in Obese Patients? Nutrients. 2020; 12(5):1474. https://doi.org/10.3390/nu12051474
  3. Turnbaugh, P.J.; Ley, R.E.; Mahowald, M.A.; Magrini, V.; Mardis, E.R.; Gordon, J.I. An obesity-associated gut microbiome with increased capacity for energy harvest. Nature 2006, 444, 1027–1031, doi:10.1038/nature05414.
  4. Zhang Z, Mocanu V, Cai C, Dang J, Slater L, Deehan EC, Walter J, Madsen KL. Impact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Obe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2019 Sep 25;11(10):2291. doi:10.3390/nu11102291. PMID: 31557953; PMCID: PMC6835402.
  5. Vrieze, A.; Van Nood, E.; Holleman, F.; Salojarvi, J.; Kootte, R.S.; Bartelsman, J.F.; Dallinga-Thie, G.M.; Ackermans, M.T.; Serlie, M.J.; Oozeer, R.; et al. Transfer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from lean donors in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3, 913–916, doi:10.1053/j.gastro.2012.06.031.
  6. Kootte, R.S.; Levin, E.; Salojarvi, J.; Smits, L.P.; Hartstra, A.V.; Udayappan, S.D.; Hermes, G.; Bouter, K.E.; Koopen, A.M.; Holst, J.J.; et al. Improvement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fter Lean Donor Feces in Metabolic Syndrome Is Driven by Baseline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mposition. Cell Metab. 2017, 26, 611–619, doi:10.1016/j.cmet.2017.09.008.
  7. Smits, L.P.; Kootte, R.S.; Levin, E.; Prodan, A.; Fuentes, S.; Zoetendal, E.G.; Wang, Z.; Levison, B.S.; Cleophas, M.C.P.; Kemper, E.M.; et al. Effect of Vegan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Carnitine- and Choline-Derived Trimethylamine-N-Oxide Production and Vascular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 Am. Heart Assoc. 2018, 7, doi:10.1161/JAHA.117.008342.
  8. Ley, R. E., Turnbaugh, P. J., Klein, S., & Gordon, J. I. (2006). Human gut microb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Nature, 444(7122), 1022–1023. doi:10.1038/4441022a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