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了美國黃豆食品國際趨勢論壇,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內容就是攝取黃豆製品可以讓皮膚變好,尤其是改善魚尾紋深度的研究結果特別穰我驚訝(Ref 1)!以下分享這篇研究的內容。
研究怎麼說
含異黃酮的大豆蛋白可改善停經後女性的臉部光老化跡象並增強肌膚保濕:一項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的結果
研究設計
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研究
受試者
44位Fitzpatrick皮膚類型為 I、II 和 III 的停經後女性,並隨機分配攝取酪蛋白或大豆分離蛋白。
補充說明:Fitzpatrick皮膚類型(Fitzpatrick skin type ,FST)是最常用的膚色分類系統,於1975年開發,最初的目的在根據白人患者在陽光下曬傷和/或曬黑的傾向對他們的膚色進行分類。後來,該系統擴展至非白人患者。 FST目前用於評估從皮膚癌風險到雷射除毛效果等各種因素。I屬於皮膚極淺白(非常白),極度敏感,總是曬傷,從不曬黑的類型。II屬於皮膚淺白(白皙),非常敏感,通常會曬傷,僅有輕微(少量)曬黑。III屬於皮膚較深白至淺棕,中度敏感,偶爾曬傷,緩慢曬黑。
介入方法
酪蛋白組:每日攝取30公克乳酪蛋白。(45公克酪蛋白粉的總熱量為170大卡,其中含有1.5公克脂肪、430毫克鈉、10公克總碳水化合物、3公克添加糖和30公克蛋白質。)
大豆分離蛋白組:每日攝取含有50毫克大豆異黃酮的30公克大豆分離蛋白。(46克大豆分離蛋白粉的總熱量為170大卡,其中含有2公克脂肪、550毫克鈉、10公克總碳水化合物、3公克添加糖和30公克蛋白質。)
測量方式
使用高解析度臉部攝影系統測量了 0、8、16 和 24 週的皺紋嚴重程度和色素沉著。皮膚生物物理指標則包括皮膚水合作用和皮脂分泌。
研究結果
1. 與初始相比,大豆分離蛋白組在第 16 週和第 24 週的平均皺紋嚴重程度分別降低了 5.9% 和 7.1%。
2. 與酪蛋白組相比,SPII 介入組在第 16 週(p < 0.05)和第 24 週(p < 0.0001)的平均皺紋嚴重程度顯著較低。
3. 第 24 週,臉部色素沉著降低了2.5%(p < 0.05),而酪蛋白組則沒有顯著變化。
4. 與初始相比,大豆分離蛋白組在第24週時左臉頰和右臉頰的皮膚含水量分別顯著增加了39%和68%(p < 0.05)。
5. 皮脂分泌量沒有顯著差異。
作者結論
添加了大豆異黃酮的大豆分離蛋白補充劑可改善皮膚光老化狀況,包括皺紋和色素沉著,並增加停經後女性(Fitzpatrick 皮膚類型 I、II 和 III者)的皮膚水分。
大豆的營養價值
大豆的學名為Glycine max,是一種原產於東南亞的豆科植物,通常生長在熱帶地區。大豆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和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低(Ref 3),在六大類食物中屬於豆魚蛋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此外,它還富含大豆異黃酮等對健康有益植物化學物質(植化素),並具有抗氧化作用。攝取大豆的健康益處已被廣泛地研究,並已證明其具有抗癌、免疫調節和降血壓、血脂肪等作用。大豆中的異黃酮成分與雌激素的結構極為相似,因此被發現具有輕微的類雌激素作用(estrogen-like effects)。因此,大豆被稱為植物雌激素。許多研究強調了大豆在預防停經後更年期症狀和降低乳癌風險的潛在作用(Ref 4)。
營養麵包小結
這篇研究之所以讓我振奮,是因為受試者只是喝含有50毫克大豆異黃酮的大豆分離蛋白就有如此的效果,而非吃更高劑量萃取出來的大豆異黃酮保健食品。近年來我常常喝豆漿,剛剛打開冰箱看了一下我家豆漿的大豆異黃酮含量,發現濃豆漿100mL就含有32毫克大豆異黃酮,也就是只要喝160mL左右就可以達到研究中的大豆異黃酮劑量。而一般的豆漿中異黃酮的含量差異很大,一篇泰國的研究提到,每250毫升豆漿的大豆異黃酮含量從25.5毫克到63.5毫克不等,即使是同一產品的不同批次,其總異黃酮含量也有顯著差異(Ref 5)。雖然這只是單一研究,而且是針對特殊皮膚類型白人女性的研究,但無論如何,藉由喝豆漿達到研究中50毫克的劑量都並非難事,加上豆漿是很健康的食物,就算喝了對皮膚沒有改善效果,也是個優質蛋白質來源,而且具有其他健康功效。因此,大家不妨從今天開始培養喝豆漿的習慣吧!
參考文獻:
1. Rizzo, J.; Min, M.; Adnan, S.; Afzal, N.; Maloh, J.; Chambers, C.J.; Fam, V.; Sivamani, R.K. Soy Protein Containing Isoflavones Improves Facial Signs of Photoaging and Skin Hydration in PostmenopausalWomen: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 Nutrients 2023, 15, 4113. https://doi.org/10.3390/nu15194113
2. Subedi SK, Ganor O. Considerations for the Use of Fitzpatrick Skin Type in Plastic Surgery Research. Plast Reconstr Surg Glob Open. 2024 Jun 5;12(6):e5866. doi: 10.1097/GOX.0000000000005866. PMID: 38841534; PMCID: PMC11152796.
3. Natarelli, N., Gahoonia, N., Maloh, J., & Sivamani, R. K. (2023). Clinical Efficacy of Topical or Oral Soy Supplementation in Dermat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12(12), 4171. https://doi.org/10.3390/jcm12124171
4. Messina, M.J.; Wood, C.E. Soy isoflavones, estrogen therapy,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Nutr. J. 2008, 7, 17.
5. Ekkapon Hirattanapun, Nut Koonrungsesomboon, Supanimit Teekachunhatean. Variability of Isoflavone Content in Soy Milk Product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in Thailand. JHSMR 2018;36(2):117-126.
無留言